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废物垃圾,如何破解“固废围城”难题,既得城市发展,又护绿水青山,温州海螺集团旗下浙江星创环保集团用淤泥炼出的一块石头给出了“两全其美”之策。
从“生态包袱”到“城市富矿”,从技术突破到全国首创,从产业革新到市场萌发,目前,这些无机生态石已在温州、杭州等地的数十个工程项目上广泛应用。温州海螺集团用五年磨一剑的坚守,不走寻常路、勇闯“无人区”,生动诠释了温州“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基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生物制药技术跨界助攻“炼石术”
如何处理淤泥固废是世界性的难题。有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总量接近百亿吨,然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却不到40%。
在固废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的赛道中,包括海螺集团在内的不少企业常规动作是将淤泥固化成砖,面对落地中,合作单位的技术不可靠,市场销量受限的窘境,海螺集团2020年起尝试进行“自选动作”,希望通过创新技术,为环保行业贡献民企力量。
刚接到任务的浙江星创环保集团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项一凡很迷茫,一切只能摸石头过河。淤泥固化前期需进行泥石分离,常规操作是用干燥法,但成本高,技术团队就反其道而行,“我们效仿矿石制沙时的洗泥技术,用湿法,通过泡水,把石头洗出。”
不经烧结处理,资源化利用淤泥等固体废弃物,主要攻克的难点在于泥与水的分离,改变淤泥的亲水性。而这一研发灵感竟来自集团另一产业板块生物医药的血浆分离重组技术,“一次头脑风暴会,有技术人员提出血浆制品的分离与淤泥改性相似,都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几百次的试验,没想到真被我们试成功了。”
最初技术团队只想提高淤泥所制砖的强度和稳定性。项一凡说:“在解决了改性分离问题后,因无法达到淤泥制砖的‘水稳性’要求,我们就另辟蹊径,先不计成本提高材料本身的强度,结果有了意外之喜。”
通过一系列配比淤泥、水泥、固化剂,免烧固化、压制成型后,有个试验品强度竟远超普通砖的强度范围。就像石子的价格很低,但做成板材、型材,价值能翻十倍、二十倍,发现可行性,技术团队立即转换思路改制砖为做大型材,勇闯“无人区”——“淤泥制石”。
为什么首创在海螺,别的企业不曾在这个赛道上尝试?项一凡坦言:“这与常识、规范相违背。”对于生产人造石的企业来说,选低价值难处理的淤泥为原材料,吃力不讨好;对于从事混凝土行业的企业来说,这与行业规范相冲突,国家规范要求混凝土里的淤泥不许超过3%。
近5年数千次实验
从零开始企业自研出非标生产线
整个固化过程无需烧制,脱水压制出的水还可循环用于生产,实现零排放、无污染的无废生产,这项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的全国首创“淤泥制石”技术,是偶然也是必然,背后是海螺集团技术团队不走寻常路的逆向思维和近5年数千次反复试验不放弃的韧性。
“炼石”第一步,了解透淤泥,团队就花了不少时间,“每个地方的淤泥土壤成分不同,尤其是温州的淤泥处理难度大是共识,只有摸清淤泥材料本身的性质,因地制宜地调整配比,才能为后续实验规避不良反应奠定基础。”项一凡告诉记者,从有“淤泥制石”研发想法,到借鉴血浆分离重组技术攻破“炼石术”核心难题,到拿出第一块初步达标的小石块,1年时间,团队光实验就至少做出了上万颗石头。
这些由建筑淤泥、河道疏浚泥、洗砂泥等城市建筑固废,重新生产制作而成的无机生态石,触感、硬度媲美天然石材,抗折能力比花岗岩还好。再一估算材料成本,比花岗岩便宜很多,甚至比水泥制品还便宜,这让公司觉得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生产车间
闯过研发关之后,技术团队一边持续改进技术、调整工艺,精益求精,一边要着力解决做生产线的难题。“吃进”淤泥,“吐出”生态石材,如今在星创环保的生产车间,每天上演着变废为宝神奇“魔法”的生产线,都是3年前企业从零开始自研自装的。
项一凡介绍,“传统有机人造石生产线,用的树脂类材料,只需小压力,混凝土生产线的压制基本没有透水功能,而我们新的生产线一大需求是透水要求高,我们要将淤泥中大量的水挤压出去。”
没有现成的生产线,技术团队就自己摸索开发大型的压机,在混凝土生产线的基础上对压制模具进行改造,设备拆了建,建了拆,包括管道的粗细,以及压力机强度调试。因为是非标生产线,一些小零部件都得量身定制。
一笔惊艳的“生态账”
每年可“炼”出超22亿元的绿色财富
“淤泥制石”技术的突破,并不只是因为生产端的环保低碳,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解决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每年约有4000万吨渣土固废产生,固废处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星创环保的“淤泥制石”技术预计每年可为温州消纳固废达100万吨。
等待出货的石材
浙江星创环保集团常务副总裁邵璋算了一笔“生态账”:星创环保的一条无机生态石生产线一年可消纳8万吨淤泥固废,产出2万立方米石材,产值可达2400万元。截至今年4月,星创环保在温州和杭州已建成15条生产线,年内全国再投产50条生产线,届时每年可消纳520万吨淤泥固废,相当于省下52个九山河的土地填埋空间(九山河的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同时产出价值15.6亿元左右的无机生态石。这种无机生态石可代替天然石,广泛应用于市政公建项目,且售价便宜30%,为政府节约6.7亿元左右的采购成本。
就在4月初,星创环保还承接了我市重点工程项目——温州园博园的固废资源化利用园区建设任务,通过利用园博园内挖出的淤泥制成铺地石材,如路缘石、平石、铺地石等,预估能帮园博园消纳处置淤泥约10000吨,节约造价120多万元。“目前我们已与温州园博园内的两家施工单位对接,第一批淤泥所制的石材将于5月10日发货。”浙江星创环保集团总裁助理谢耀挺告诉记者,仙门路、民新路、兴业路、浦北东路、浦四路、黎新路、北新路、雄中路、繁盛路、东环路这10条园博园周边的市政道路提升改造也将应用淤泥做的石材,预计可处置淤泥约50000吨,节约造价600多万元。
杭州钱塘东湖公园项目上的应用 受访者供图
以温州为起点,星创环保的“淤泥制石”技术,犹如蒲公英的种子,正向全国各地飘落,但在当地推广应用中却面临不小的难题。“主要是作为新材料,我们只有企标,缺乏行业标准”,项一凡解释,温州先行先试已出台《温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编制《温州市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导则(试行)》《温州市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工程应用导则(试行)》《建筑渣土蒸压砖应用技术导则》等文件,推进产品工程试点,完善应用标准体系和造价信息管理,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技术“通行证”。但要因地制宜绽放出的产业之花,还需各地政府出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相关标准,健全产品工程应用机制。
重庆两江四岸工程项目上的应用 受访者供图
以无机生态石代替天然石材,拓展多样化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市政园林、道路建设、园艺装饰、墙体材料等,并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制定,这是他们接下来要努力闯的新关。
信息来源:温州晚报 温度新闻 记者 陈怡 摄影 陈怡